觅道寻佛-《天之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比起这天下,文殊院的藏书算少的。”明不详道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知行合一。”

    觉见想起觉空曾经召见过明不详,起疑问道:“是觉空首座对你说了什么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首座只问我想不想剃度。”

    “你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弟子也说想离开少林。”

    觉见叹道:“我原以为你会留在寺中,剃度出家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弟子自幼在少林生长,少林就是弟子的家。在少林剃度,是在家还是出家?”

    觉见听出明不详话中有话,笑道:“你的意思是,没见过这天下,出家也没意思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世尊悟道,也要经过天魔扰乱。”

    觉见笑道:“你是要去给天魔试炼试炼吗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说不准是弟子当天魔试炼别人呢。”

    觉见哈哈大笑,他看着眼前这少年,比起三年前初见时更加挺拔秀美。明不详禀性纯良,天资聪慧,于佛法领悟甚深,若能留在寺里,那是正僧的福气。他本想好好磨练磨练他,但如明不详所言,留在少林寺终究少见了世面,即便出家,极可能也成了认死理的正僧。

    与其如此,不如让他见识江湖险恶,人心难测,若能更通些世故,他日再回少林,或许便能成为之后正僧的栋梁支柱。说到底,少林面临今天这样的窘境,实是正僧缺乏如觉空一般干练精明的人物。

    “外头有许多人情世故不是寺里可比拟,世途险恶,你要小心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弟子明白。”

    “几时要走?”觉见又问。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或许是明天,也可能是几年后,依心而去。”

    觉见点点头,算是允诺了,又问:“还有什么想说的吗?”

    明不详又道:“弟子还有一个问题。”

    觉见笑道:“什么问题?”

    “住持认为,如何方能消弥正俗之争?”

    “怎么突然问这个?”这问题倒使觉见措手不及了,他想了想,回道,“正俗各安其分,便能弥平。”

    “正俗的本分是什么?”明不详又问。

    “俗僧协助正僧便是本分,正僧专注修行便是本分。”说到这里,觉见又道,“只是认分两字却不容易。你怎会问这个?”他又问了一次。

    明不详答道:“只是有感于寺内纷争,思之无措,心想住持或有见解。”

    觉见笑道:“我要能有见解,寺内也不会这么多纷扰了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住持说本分,佛经又说众生皆有佛性,既然都有佛性,那便都能修行,为何俗僧不能修行?”

    觉见回道:“不是说俗僧不能修行,觉闻住持便是守分的俗僧,勤于寺务,又不荒废修行。但此等人凤毛麟角,罕见罕得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说道:“修行是人人平等,是否正僧更该助俗僧修行?”

    觉见哈哈大笑道:“他们若肯修行,少林寺还怕没人教吗?子德首座几时问过修行事了?他出家后孩子都不知生过几个。他们不愿修行,怪得了别人吗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是否佛与少林真不能分?名相是虚,少林是虚,佛亦是虚,以虚度虚,岂不执着痴迷?”

    觉见惊道:“详儿,你这话忒也糊涂。少林以佛起家,是天下释众依归,若因俗僧之故,我等正僧便退出少林,他日衡山亦复如是,更他日,古刹名寺中僧人个个退让,天下何来寺宇,又何来僧宝?须知名相虽虚,僧宝是真,无三宝则佛法灭,佛法灭,众生何时方能解脱?”

    他说得严厉,明不详却未见惊慌,只是伏首于地,说道:“谢住持开释,弟子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觉见点头道:“你年纪轻,思虑本有欠缺,这是小事。觉明住持对你甚是器重,你在正见堂洒扫数年,又在他那当过入堂居士,临走前可得知会他一声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称是,行礼告退,径自往正见堂去了。

    觉明得知明不详要离开少林,也甚是讶异,问道:“想清楚了吗?你才刚满十六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弟子深思熟虑过了。”

    觉明点头道:“也好,也好。因缘和合,缘来则聚,缘灭则分。你当谨记,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问道:“什么是恶,什么是善?”

    觉明笑道:“以你的聪明,怎可能不知道如何分别善恶?”

    明不详又问:“以世尊的智慧,如何分别善恶?”

    觉明道:“身作三业,口作四业,意作三业,此十业即为恶报。”

    觉明所说的是佛经所述十恶,分别是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淫,此为身作三业,妄言、两舌、粗语、绮语,此为口作四业,贪伺、嫉恚、邪见,此为意作三业。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以世尊的智慧看众生,众生与沙尘无异,所谓善恶不过浮蝣之争。人不在意蜉蝣生死,世尊在意众生善恶吗?”

    觉明道:“世尊若不在意,又怎会遗法于世?佛的慈悲,便是一浮蝣也是在意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又问:“修行需经历无数劫,菩萨成佛,便需三大阿僧只劫,这漫漫长时,人生恍如一弹指,这一弹指的善恶,重要吗?”

    觉明道:“便是一念也重要,何况一生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若是这一念难以把持,也是自业自得?”

    觉明笑道:“这是当然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行礼道:“弟子受教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回到正语堂处理杂务,与往常一般,似乎并不急着离开。

    ※

    正语堂住持了平不愧石头之号,即便断了一条腿,仍是照常公办,只是心有余悸,杯弓蛇影,时不时便要提防觉观暗算。可也不知是佛前灭了长明灯,亦或是担心影响方丈病情,这个月觉观倒是安分。

    中秋过后某日,明不详回报寺内灯油状况,哪处该补,哪处有缺。了平拿了盒月饼道:“这月饼你拿去吧。”

    照往例,重大节庆时,少林四院八堂多收馈赠,这馈赠来自地方名门和江湖大派,亦有富贾之流,不过图交情而已。这些馈赠依住持性格,处置方式各有不同。了平初到正语堂,在人情上吃了不少苦头,于是将中秋馈赠尽数发给堂僧,借此笼络人心。

    明不详却不接过,摇头道:“我师父说,礼物是债务,不能收。”

    了平奇道:“怎说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送礼多半是有求而来,今日不还,明日也要还,自然是债务,不是礼物。”

    了平哈哈笑道:“人情世故,不就是你帮我一把,我拉你一下,偏生就这么多缘由。听说正业堂的觉见师叔不收礼物,琢磨着也是跟你一样想法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问道:“住持认为不妥吗?”

    了平道:“这礼物里头不只有因果,还有方便法门。拒人于外,人家以后有事不敢找你,你有事也找不着人帮,不是麻烦吗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觉见住持从不找人帮忙。”

    “他是正僧,正业堂主掌刑罚,讲究的是铁面无私,自然可以不收馈赠。正语堂要与人交际,大不相同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点点头,话锋一转,忽又问道:“住持为何来到少林?”

    了平疑惑道:“这是何意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以住持的才干,不在少林剃度,也能有一席之地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是问这个。”了平笑道,“我是山西人,师父也是少林僧人,自然就入了少林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点点头,又问:“弟子有个故友叫傅颖聪,也是山西人,山西人就非得入少林吗?”

    了平道:“那倒也不是,只是比入华山强些。华山名声不好,掌门又是世袭,总不若少林。若去武当,那就更远了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问:“不是还有嵩山?”

    了平道:“当道士跟当和尚也差不了多少。再说,嵩山还在少林底下呢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叹道:“若加入少林无须剃度,那当有多好。”

    了平叹口气道:“是啊,若是无须剃度那就好了。我老婆孩子还在河北等我接他们来佛都呢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又道:“既然如此,俗僧易名岂不挺好?正俗的分别划出来了,便有各自对应的戒律,兴许多年后,不需剃度也能入堂了。”

    了平哈哈笑道:“难啊。现在正僧就已瞧俗僧不起,换了法号,往好处想是正俗有别,往坏里去想,届时俗僧指不定沦落得跟入堂居士一般地位。真要改规矩,何不先改掉非僧不能入堂这条?他们是想,住在寺里的终究得是和尚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点点头,道:“原来如此,寺里住的终究得是和尚。”

    了平道:“怎会问起这个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弟子只是想,正俗之间或许能和平共处。”

    了平心想:“让俗僧干活,正僧占据高位,这要能和平共处便奇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